墟落残垣尽 桃花夹麦田
—— 陕西省农村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
土地整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把这件好事办实,不仅要靠国家政策的激励、巨额资金的投入,科技的支撑也必不可少。
近年来,学术界和行政管理机构开始重视土地整治领域的技术问题。尤其是农村废弃宅基地整治面临许多科学、技术难题,亟须深入调查研究和开展典型示范。
当国内一些专家对此类研究仍停留在宏观层面时,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学经过20年实践,探索出农村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集成技术及典型模式,为陕西省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与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,填补了土地科学领域一大空白。
这套技术和模式不高深,不洋气,但最可贵之处就是来源于实践,因而能更好地指导实践。当然,这项成果不能照搬到其他地区,但其废弃宅基地整治的理念、战略思维和技术集成方法在全国仍具有推广性,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学习借鉴。
一份鉴定证书引发的故事
“废弃宅基地整治的一把新钥匙”
韩霁昌至今仍清晰记得,2010年6月13日的西安,晴空万里。
这一天,作为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总经理,韩霁昌从省科技厅领回了一份《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》。在鉴定意见一栏中,赫然写着这样一行字:“该成果技术集成系统全面,标准模式典型合理,推广应用成效显著。在综合整治集成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”
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成果?
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:
——20年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推广,形成了农村宅基地整治集成技术体系,具体包括农村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中的调查技术、规划技术、施工技术、信息技术、综合集成、政策机制等。
——立足渭北旱塬,面向三秦大地,建立了废弃宅基地整治典型化标准模式。
——因地制宜,综合利用,分层次分功能提出宅基地综合整理后利用模式。
—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集成应用平台,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服务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套并不高深,也并不“洋气”的技术,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农村废弃宅基地整治中的难题。
“这是农村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的一把新钥匙!”曾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牟玲生,如此评价这项成果。
20年前的一份调研报告
“旧村庄整治,受益于当代,造福后代”
牟玲生对陕西农村废弃宅基地的关注,始于20年前的一份《关于陕西省农村村庄宅基地建设用地的调研报告》。
韩霁昌正是这份调研报告的作者。1990年,刚刚到省土地管理局工作的韩霁昌,领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全省农村村庄用地进行调查。
不调查不要紧,一调查,触目惊心。全省人均占地超过200平方米,远远超过115平方米的政策标准,村庄用地面积达791.6万亩,占到了同期耕地数的14.9%。其中,全省废弃宅基地达到百万亩左右,约有半数的宅基地在0.5亩以上,渭北高原一带1亩以上的大宅基地随处可见。
从这些数字里,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是:废弃宅基地整治潜力巨大。韩霁昌算了一笔账:“如果对这些宅基地加以改造,使户均宅基地水平控制在0.4亩,那么全省现有村庄即可腾出宅基地90.5万亩!”这将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——未来十年农民建房用地,即可少占100万亩耕地,每亩年产粮食按200公斤计算,每年可增产粮食两亿公斤!
调研报告得到了陕西省委副书记牟玲生的重要批示:“旧村庄整治,是一项受益于当代,造福后代的宏伟事业,应当努力把它办好!”